酒店
不用申请,不公布名单,餐费“偷偷”打到卡里。几天前,浙江大学300余名学生收到一条来自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的短信:学校根据2022-2023学年冬学期校园卡消费数据统计分析,发放2023年3月的隐形伙食补助至“一卡通”,每人发放200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资料图)
据报道,浙大还在探索将校内体育场训练的场馆费等纳入“暗补”,鼓励学生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锻炼。
近年来,探索新型学生补助模式的大学,不止浙大一所。据媒体报道,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向食堂消费次数多、平均消费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还有网友在相关新闻下留言,表示自己的大学也在提供这种形式的补助,只是没有对外宣传。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补助如何继续开展,如何让真正有需要的学生得到经济支持,免除学习的后顾之忧,需要转变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高校以食堂消费情况为依据为学生提供“暗补”,不仅让受助学生感受到公平与温暖,也得到了网友点赞。
数据不会说谎。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到食堂消费,而单笔消费量和每月消费总量都明显低于同校学生的平均水平,那么他(她)很有可能面临一定程度的经济困难,至少能说明其吃得不够精细、不够有营养。让学生吃得健康,是学生资助工作的直观性和有效性的体现,把钱花到了“刀刃上”。
餐费“偷偷”打到卡里,也有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与尊严。一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个人生活遇到困难,是无关其学业能力的个人隐私。学生资助工作理应在不造成这些隐私信息扩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不用申请就能获得补助,也有利于维护学生尊严,免于求助的“羞耻感”。
过去有一段时间,学生资助工作在帮助众多寒门子弟完成学业的同时,也曾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议。比如,有人在老家打个证明,被学校认定为“贫困生”以后,就享有各种补助、“福利”,实际上部分受资助对象生活没那么“差”,引发了新的不公。客观来说,高校确实很难直接核实学生经济情况,传统的“申请-盖章”模式,难以保证资助工作的效度。
正因如此,教育部在2019年宣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不再需要找当地居委会等部门在表上盖章,改为个人承诺并签字。这并不是取消认定环节,而是通过灵活“把关”,实现精准认定、应助尽助。如今,困难学生认定已实现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教育部门也曾强调,通过了解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等途径来提高认定精准度。
依据食堂消费情况补助餐费,满足的只是学生基本的生存健康需求。社会对“困难”的判断依据在逐渐改变,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衡量标准也在改变。学生资助工作与时俱进,要考虑困难学生的发展型需求。
比如,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众多校际交流和实践机会,这些基本课堂学习以外的活动通常需要支付额外费用。困难学生能不能出国交换,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游学等活动?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资助工作关注这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拓宽眼界的领域,也是教育实现机会公平的体现。
再比如,除了食、住这样的基本消费,学校运动场地要收费,大学生课余欣赏电影、戏剧,参加各类文娱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定支出。让困难学生成长为符合全面发展要求的人才,不能只看他们“学得怎样”“吃得怎样”,还要关注其“玩得怎样”“和同学相处怎样”。
对此,浙江大学已表态将探索把学生在校内运动场馆的消费纳入“暗补”。避免让困难学生“掉队”,不局限于保证其学习机会、基本生活水平,而要为其提供包括人格、品质、精神面貌等方面的支持。为此,学生资助工作理应日益精细,不断创新,在满足丰富多样的学生需求的同时,也坚守公平公正的底线。(王钟的)
关键词:
攻略
装备
商城